一只壺賣230萬!宜興大叔純手工做紫砂壺40年,成紫砂陶藝扛鼎人
宜興紫砂壺門戶網 / 2018-09-11
在國際拍賣會上,一把小小的紫砂壺隨便一拍就是100萬、1000萬的天價。憑什么?看看它們的制作過程你就知道了。
密封半年,只為0.5厘米
出國表演,一件作品拍230萬
季益順《天宮團圓壺》,以230萬成交
季益順,1960年出生于宜興一個紫砂世家,18歲學藝,今年57歲,做紫砂壺已經有幾十年,被譽為新一代“壺藝四小龍”之一。
季益順:中國工藝美術大師、紫砂陶藝大師
季益順說,制作紫砂壺是門易學難精的手藝。紫砂壺要經過選料、研磨、練泥、陳腐、打泥片、趕身筒、燒制等多道工序,十分繁瑣。
俗話說“天下紫砂出宜興”,但宜興的紫砂泥除了紫泥、段泥、紅泥3大類,每一類里面還包羅萬象。要尋到合適的紫砂泥,既要一雙慧眼,也要耐心。
選料
精選出來的紫砂原礦,要用石碾磨碎。雖然現在可以用電機傳動,但很多時候,季益順還是喜歡自己用原始的手工方式研磨紫砂。
練好的礦泥,不能馬上用來做壺,要用油布包好,放在甕中密封至少半年,這個過程叫做“陳腐”。通過陳腐,可以讓紫砂泥中的水分滲透、分布均勻。
研磨
“陳腐”
半年后,把陳腐好的泥拿出來,季益順還要再反復捶打,擠掉泥料中的空氣,直到一刀切下,泥料的截面平整發亮,才算達到做壺的標準。
把泥料做成泥片,需要無數次的拍打。泥片厚度只在0.5到1厘米左右,每次拍打都講究力道。拍出來的每塊泥片,都要與設計好的壺身尺寸毫厘不差。連接壺身、蓋片和底片時,要求嚴絲合縫,不留痕跡;安裝壺把和壺嘴時,更是講求絕對的對稱。
這些都是做紫砂壺最基本的工序,但一旦出錯,只能毀掉重來。
現在,季益順已經是頗具國際影響力的紫砂陶藝大師,曾先后應邀赴日本、馬來西亞、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示作品和技藝,為弘揚紫砂文化作出了貢獻。
他的作品創造性地運用嵌泥、浮雕、書法、繪畫等手法,開創出充滿詩情畫意的“季氏紫砂”。
季益順《祥和壺》
在他看來,技工和大師的區別,就在于是否發揮了創造性。他認為,做手工藝應該大膽發揮自己的創意和才華,突破前人。
你覺得他的陶藝怎么樣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