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1500萬】紫砂大師/壺藝泰斗顧景舟玉露詩文五頭茶具成交價1500萬
宜興紫砂壺門戶網 / 2018-06-24
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,2018年6月24日下午江蘇和信春拍賣陶瓷專場在江蘇宜興賓館2樓如期舉行,紫砂泰斗顧景舟雨露詩文五頭茶具最終以1500萬落槌。
釋文:陽羨荊南樵子書并鐫于蜀麓陶齋。
△ 花氣接云煙,煮茗草堂前。階下獨行鶴,避煙飛上天。
△歲次癸未仲秋之月?!黠嬛逍模ㄗ瓡?。
△陽羨陶齋主人刻。
款識:景州。
鈐?。簤兀呵G南山樵、顧景洲制。
杯:顧景洲(底)
顧景舟(1915-1996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)
宜興紫砂名藝人,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,中國工藝美術大師。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壺仿古。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。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,帶徒徐漢棠、高海庚、李昌鴻、沈遽華、束鳳英、吳群祥等人。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,在港、澳、臺、東南亞影響特大,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、文物館收藏。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,技巧精湛,且取材甚廣??烧f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,所享的聲譽可比美明代的時大彬。世稱“一代宗師”、“壺藝泰斗”??胺Q件件精品。其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,技巧精湛,且取材甚廣,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,所享的聲譽可比明代的時大彬。其作品特色是,整體造型古樸典雅,形器雄健嚴謹,線條流暢和諧,大雅而深意無窮,散發濃郁的東方藝術特色,所制之器脫俗樸雅,儀態紛呈,堪稱“集紫藝之大成,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”。
玉露甘泉論芳荼 荊南山樵余有情見此茶具,大為吃驚,與我留存的一件1991年顧景舟先生教我做圓角方壺的示范壺身驚人的相似。就我所見所聞及對顧景舟先生的了解,解讀這套茶具。
這套茶具壺、杯器形均仿“簋”。
“簋”,古代食器,有青銅或陶制。見杯上銘刻“歲次癸未仲秋之月”可知是1943年秋季。時年顧景舟先生二十八周歲,由上海返鄉已一年半光景。顧景舟先生上世紀四十年代曾在上海制陶學藝,后因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,只能回鄉避難,時在1942年初。顧景舟先生經過在上海三年的磨練,技術和藝術得到了極大的提升。見識多了、技藝長了、人脈廣了,便萌生了對藝術生涯更高的追求和規劃。據先生告訴我,他當時想辦一次個人作品展,且已經著手準備,把自己較為滿意的作品留下,裝進匣缽,堆在屋角。然而天不遂人愿,1945年,他19歲的小弟病重(外界一般認為他只有陸洲、錫洲兩個弟弟),缺錢醫治,只能忍痛把積攢的壺賣掉。此套茶具極有可能就是積攢茶具之一。
壺身正面鐫“玉露”,下署“陽羨荊南樵子書并鐫于蜀麓陶齋”。背面刻“花氣接云煙,煮茗草堂前。階下獨行鶴,避煙飛上天”,落款“景洲”,活脫一副煮茶圖。壺上陶刻見字不見畫,頗有曼生“畫不入壺”遺風。壺底鈐“荊南山樵”。荊南山就是我們當地人說的南山,翻過南山就到了浙江。蜀麓即蜀山之麓,蜀山本名獨山,相傳蘇東坡見此山說:“此山似蜀”,是此叫蜀山?!疤正S”,極有可能是顧景舟先生的齋名,抑或是他父親顧炳榮老先生經營紫砂的堂號。顧景舟先生晚年就屬“陶陶齋”款及印。他對荊南山深懷感情。1995年10月,因摔跤而股骨開裂,只能臥床不起。在11月的一次探視中,可能先生自知難以康復,就身后事,向我做了幾項交代。其中之一就是“骨灰一半與老伴合葬,一半撒在銅官山頂(荊南山主峰)?!碑敃r我還問是否與“荊南山樵”印章有關,他說:“有此意思,但主要還是我們都是荊南山下的子民,荊南山養育了我們,最后還是歸于荊南山?!?/span>
顧景舟先生自制、自書、自創的早期作品,迄今我只見過兩件套。此乃一。另一盞是去年四月見過,且有畫,但書法、陶刻均遜色于此套茶具。從印章分析,應該是1942年的作品。顧景舟先生常年練書法,每天習字兩張紙。直至1995年10月臥床才擱筆。他說練書法既能提高修養,又對做壺有好處,因練書法能使心平氣順手不抖。顧景舟先生晚年也曾書刻過幾件作品,但總的來說量少之又少,早期的更是鳳毛麟角。
“一方頂三圓”,是陶瓷業內的共識。依我的體會,方型圓角比直來直去的更煩難。
這套茶具入眼雍容大度、剛中寓柔。上手感覺“輕”。確實要比顧景舟先生所制常器要輕。因為先生后來考慮到茶壺說到底是實用器物,難免磕碰,才不主張薄胎。此茶具一壺四杯,器仿簋型,或正或倒置,整體協調,極具動感。以壺身為主體,蓋、嘴、把、鈕都見剛見柔,君臣相配。雖然是方器,但仍然給人以珠圓玉潤的感覺,觸感棉潤的享受。出水我沒試過,但可以保證一定順暢、線索長。表面的磨光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早、中期的時尚,而且只見于較高檔的紫砂壺。
這套茶具已年近古稀,保存基本完好,工藝精湛,制作難度高,尤其是大圓角的處理,我至今尚不能為,只緣道行不到也。這套茶具在顧景舟先生的傳器中,極為少見。完全稱得上是技藝高超、書法雋秀、可斟可酌、悅目賞心的經典之作。而且對顧景舟砂壺藝術的研究也是一件十分可貴的資料。
上一篇: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壺她的名字叫宜興